福建連城:文化盛宴“非遺”十番鬧元宵(圖)
摘要:國家旅游地理福建龍巖2月17日訊(通訊員 鄒善水)2月15日,壬寅年元宵節。福建連城縣隔川鎮朱余村委大樓傳出陣陣琴瑟和鳴的動聽鼓鈸琴嘯音樂。
國家旅游地理福建龍巖2月17日訊(通訊員 鄒善水)2月15日,壬寅年元宵節。福建連城縣隔川鎮朱余村委大樓傳出陣陣琴瑟和鳴的動聽鼓鈸琴嘯音樂。走進大樓內,只見養老照料中心十多位民間藝人正在舉行“非遺”十番鬧元宵文化活動。通過入戶喇叭讓全村村民足不出戶就享受到原汁原味的傳統十番音樂文化大餐。
村黨支書陳福保介紹,在村委大樓舉行十番鬧元宵文化活動。一是可以扎實做好“內防輸入,外防擴散”的新冠疫情防控工作,相對減少人群聚集;二是可減少過去游龍游花燈鬧元宵時燃放煙花鞭炮的環境污染,以十番音樂的生態鬧元宵,通過入戶的喇叭、在場人員的手機視頻、抖音等載體“現場直播”,不僅在家村民還有在外鄉賢均可享受到元宵節的熱鬧文化;三是減輕了村民往年置辦“流水宴席”的接待客人壓力。換過一種思路鬧元宵,村民享受“福樂文化”生活,其樂融融。
《文史資料》載,閩西客家十番音樂是福建省龍巖市與福州市的傳統音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早在2006年5月20日閩西客家十番音樂,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图沂魳酚址Q“十班”“客家十歡”“打十般”“十樣景”“集歡”“吹五對”“國樂””等,因樂隊演奏二胡、吊規、椰胡、板胡、月琴、三弦、揚琴、琵琶、竹笛、嗩吶等管弦樂器及板、堂鼓、堂鑼、小鈸、碰鈴等打擊樂器共十余件樂器。另有一種說法是,因為演奏這些樂曲時,常會翻來復去的重復演奏,故而稱“十番”。“十”是泛指,并非一定是十人演奏十件樂器。
當日,閩西客家十番音樂代表性傳承人、年逾古稀的連城縣弘揚客家文化的著名民間藝人李貞煜先生。中央電視臺《客家足跡行》欄目上演者、客家十番音樂第四代傳承人林武河等數位客家十番音樂藝術者,同隔川鎮老年活動中心的客家十番音樂藝術隊員,同室演奏了《秦樓月》、《水底天》、《蓮花冊》、《雁來云》、《石榴花》十番音樂等代表曲目。龍巖市竹塤“非遺”傳人、連城縣姑田鎮竹塤制造者與吹奏藝人蔣志強先生等人應邀參加了隔川鎮朱余村“非遺”十番鬧元宵文化活動,竹塤之聲宛轉悠揚,飄蕩在朱余村空間,令聞者如癡如醉。十番音樂鬧元宵文化活動,琴瑟和鳴的動聽鼓鈸琴嘯音樂,成了壬寅年元宵節其樂融融的文化盛宴,受到村民點贊。
新村委大樓。鄒善水攝
李貞煜先生。鄒善水攝
林武河先生。鄒善水攝
長竹塤和諧。鄒善水攝
電子琴伴奏。鄒善水攝
動聽的月琴。鄒善水攝
竹笛聲悠揚。鄒善水攝
主弦律二胡。鄒善水攝
同奏十番曲。鄒善水攝
責任編輯:吉中君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