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黎平:用好兩個寶貝 打造文旅融合品牌(圖)
摘要:國家旅游地理貴州黔東南3月31日訊(通訊員 唐大才 姚進忠)近年來,貴州省黎平縣緊緊圍繞“守住兩條底線,用好兩個寶貝,打造國內外知名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的總目標。
國家旅游地理貴州黔東南3月31日訊(通訊員 唐大才 姚進忠)近年來,貴州省黎平縣緊緊圍繞“守住兩條底線,用好兩個寶貝,打造國內外知名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的總目標,依托豐富的侗民族文化資源優勢,以中國傳統村落為平臺,加強民族文化傳承保護,強化民俗節慶培育和非遺技藝利用,以全域旅游示范縣創建為契機,打造文旅融合品牌。“十三五”以來,該縣以肇興景區為代表的民族文化旅游累計接待游客688.4萬人次,年均增長15.28%,累計綜合收入64.86億元。
近年來,黎平縣通過加強民族文化傳承保護,夯實文旅融合基礎。舉辦了侗族大歌傳承保護發展論壇,整理出版了《金漢烈美》、《古老的侗款社會》、《百節之鄉-黎平》等侗民族文化系列叢書,為民族文化傳承發展奠定了基礎。同時,加大民族文化傳承基地建設,建成第二批州級“非遺”傳習中心2個、展示館2個、傳承基地3個、傳習所4個,完成第六批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和第四批(184人)縣級非遺傳承人申報,舉辦靛染、非遺文化知識培訓3次136人次。在肇興小學、肇興中學、巖洞小學、巖洞中學、黃崗小學等開展侗族大歌非遺文化進課堂活動,完成肇興中學校園傳習所軟件建設,全力推進了民族文化進校園傳承活動。
圍繞基礎設施提升、民族文化保護、產業發展等方面,加大投入,加快提升傳統村落建設,促進文旅融合升級。與黔東南州交旅集團對接,推進黃崗、四寨、堂安等3個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項目建設,完善傳統村落集聚規劃,形成以肇興村、堂安村、黃崗村、四寨村為重點,輻射紀堂、上地坪、銅關、述洞等傳統村落集群。實施了黃崗村省級旅游示范村生態廊道可持續發展項目,啟動實施了黃崗村、四寨村和堂安村停車場、步道、排污管道等部分基礎設施建設。通過傳統村落基礎設施改善,實施肇興、堂安、滾正、黃崗等民宿產品開發,近年來共開發民宿313家,旅游接待能力和服務質量進一步提升。
培育民俗節慶,打造文旅融合品牌,挖掘整理民族傳統節日,打造“百節之鄉”旅游文化IP。實施侗族大歌生態保護試驗區項目,舉辦侗族大歌百村歌唱大賽,吸引100多支隊伍報名參賽,激發了侗族大歌傳承保護的積極性。承辦“歡樂過大年·喜迎冬奧會”2022年全國鄉村“村晚”暨貴州云匠村晚活動,通過線上直播,向全國觀眾展示了黎平侗民族文化和民俗活動,當天吸引全國240余萬人圍觀。
通過活動補助的方式,鼓勵群眾自辦節日,培育了黃崗抬棺人、四寨摔跤節、廈格泥人節等一批影響力較大的節慶品牌。采取“政府主導、民間主辦、市場參與”的模式,整合資源,集中打造民族文化展示平臺,推動民族節慶市場化、品牌化,形成了中國侗年、肇興谷雨節、黃崗喊天節等一批旅游文化IP,中國侗年活動當天吸引上萬游客參與,更獲得線上億級流量,有效提高黎平對外知名度,促進了民族文化與旅游融合發展。2021年,通過節慶舉辦,共接待游客12.3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9840萬元。
鼓勵民間非遺傳承人結合黎平縣文化特色,圍繞民族服飾、民族工藝品、民族美食等方面制作獨具民族文化特色的旅游產品。目前,全縣專利產品申報7項,商標注冊23個。文創產品生產企業102家,其中:服飾制作58家,木構制作12家,竹編工藝制作6家,雕刻(塑)6家,銀飾制作12家、食品加工8家。培育民族文化創意企業,扶持侗品源傳統工藝農民專業合作社、彥婷手工刺繡坊、定八民族服飾手工刺繡公司等一批侗族傳統手工藝生產企業開發了侗族靛染、侗族刺繡、侗族服飾等旅游商品,采取“合作社+訂單”模式,通過線上線下同步銷售,暢通了銷售渠道,做大民族文化創意產業。據了解,該縣僅侗品源傳統工藝農民專業合作社一家就在全縣26個鄉鎮(街道)建立了40多個生產基地,帶動織娘、染娘、繡娘2000多人加入合作社,使民間工匠藝人找到就業門路,人均工資達到2000元以上。
黎平縣“短平快”民族刺繡技術培訓。
肇興百村歌唱大賽。
肇興景區。
肇興景區民宿。
肇興泥人節。
責任編輯:吉中君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