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馮毅:用攝影致敬生活,無需裁剪(圖)
摘要: 馮毅 個人簡介 馮毅,1978年生,北侖大碶人,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北侖攝影家協會顧問,影像策展人,攝影師。 兩次獲《大眾攝影》全國十佳,三次獲寧波攝影十佳。
馮毅
個人簡介
馮毅,1978年生,北侖大碶人,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北侖攝影家協會顧問,影像策展人,攝影師。
兩次獲《大眾攝影》全國十佳,三次獲寧波攝影十佳。作品曾在國展、省展等各類影賽影展獲獎入選和參展。近年來策劃舉辦“港口與影像”“五洲大港”“絲路港城”等十余個影像展覽,開展中國早期影像和博物館影像收藏研究。
現就職于中國港口博物館。
作品賞析
《未裁剪》組照
《未裁剪》組照
《未裁剪》組照
《未裁剪》組照
《未裁剪》組照
《未裁剪》組照
《未裁剪》組照
《未裁剪》組照
《未裁剪》組照
《未裁剪》組照
《未裁剪》組照
《未裁剪》組照
此次我們向大家推薦馮毅的系列作品《未裁剪》。同時,將作家胡虹女士當時為此組作品展覽時作的《序》呈現給大家,以便大家更好地了解這個系列的作品和馮毅的攝影理念。
用攝影致敬生活,無需裁剪——馮毅攝影作品展《未裁剪》序
此刻,這些定格在畫面中的生活場景,就這么倔強地展現在我們眼前。
透過昏黃陳舊的畫面,有些恍惚,讓人仿佛置身于三十多年前那個看似熱鬧卻又蕭條的小城——少年老氣橫秋的服裝,街頭凌亂紛雜的小攤,門前敞懷納涼的人們,路邊簡陋破舊的理發店,墻角鐵銹斑駁的老式自行車……其實,它們近在咫尺,鮮活而執拗地存在于二十一世紀外表光鮮亮麗的現代都市,存在于那些背井離鄉拖妻帶兒的外來人群中,存在于我們身邊某個城中村、某個被遺忘的小城角落……它們的存在,容不得我們用任何一種有色眼光來審視,來質疑,來排斥。而把這些“鮮活的存在”不作一絲遮掩地呈現在我們面前,這是馮毅的倔強。
馮毅花了兩年多時間完成的這組作品,固執地使用135旁軸相機和過期的傳統膠卷。他的這一舉動,似乎有些任性,讓人匪夷所思。因為這么做不僅提高了拍攝中的技術難度,增加了出片的繁瑣程序,而且最終達到的效果往往無法把握。很多時候,往往是一整卷一整卷的膠片因沒有達到預期效果而被扔到垃圾桶里。面對如此艱辛繁雜的過程,馮毅竟然還做出了一個近乎偏執的決定——拒絕后期的構圖裁剪。我們現在看到的每張作品的黑色框線,就是底片掃描留下的痕跡,也是“未裁剪”的表現之一。事實也證明了,過期膠片呈現的陳舊色彩和昏黃畫質竟如此切合“未裁剪的小城生活”。馮毅的任性,讓《未裁剪》顯示出了它獨特的魅力。
瀏覽這些照片,它們沒有流光溢彩的色調,沒有震撼人心的場面,沒有精致巧妙的構圖;只有那些或坐或躺或行或立的小人物,他們生動的表情淋漓盡致地被定格在《未裁剪》中,嬉笑、開懷、迷茫、漠然、疲憊、慵懶、無奈、陰郁、戒備、惱怒、驚悚……當你沉下心來,細細品味“未裁剪的小城生活”,你會有輕輕的嘆息,淡淡的心酸,甚至還有默默的敬意。畫面中的人,他們執著地在這塊熱土上收獲點點滴滴的快樂;他們不會去在意外人的眼光,或鄙薄,或同情,或友好;他們心平氣和地過著自己的小日子,包容著酸甜苦辣、悲歡離合、喜怒哀樂……他們的生活簡單樸實卻鮮活真實。
進入這些畫面,我們不難發現攝影師透露出來的幾個非常鮮明的觀點:尊重自己眼睛所看到的,尊重按下快門時的感覺,尊重圖片呈現的最原始狀態。對攝影本身來說,這些都彌足珍貴。美國攝影家李·弗里德蘭德在50多年前也曾使用35毫米相機拍攝社會現實,他說:“攝影者往往在拍攝的瞬間快速反應,不假思索,因此幾乎全憑借直覺。在拍照前或者拍攝后是無法加以預想的。畫家和作家都可以重做或修改,但攝影家沒有辦法重來。”
用鏡頭代替眼睛和心靈來留下事物最真實的本相吧?;蛟S這就是馮毅在拍攝《未裁剪》時所想到并做到的。他用自己敏銳的直覺,獨特的視角,加上一顆悲憫向善的真心,虔誠地完成了這組作品。就像馮毅自己說的:“觸動我的應該是快門抓取的瞬間所展現的真實。照片里的畫面在面對觀眾時應該是最樸素的、最徹底的,最接近拍攝時的本能反應。小鎮的生活是怎樣就是怎樣,能否拋棄嘩眾、獵奇、刻意幽默的選片心態呢?”
這便是一名攝影師最美好的初心,未經“裁剪”的初心,一顆熱愛生活、尊重攝影的最純粹的初心。
馮毅,行攝路上,初心依舊,這是最珍貴的。(胡虹)
責任編輯:吉中君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