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濟橋,也叫碧天橋,又名通濟橋。是古代橋梁建筑的杰作。位于杭州市余杭區塘棲鎮西北,南北向架于京杭大運河上,如長虹臥波,為古運河上僅存的一座七孔石拱橋。此橋造型秀麗,拱券采用縱聯并列分節砌置法,水平全長78.7米,寬6.12米,矢高7.75米。2014年6月,隨著大運河申遺成功,廣濟橋作為遺產點正式成為了世界文化遺產的一部分。
據清光緒《唐棲志》卷三“橋梁”載:“通濟長橋在唐棲鎮,弘治二年(1489)建?!庇帧昂胫伍g鄞人陳守清募建,橋計七洞。嘉靖庚寅(1530)橋裂,里人呂一素捐金修。丁酉(1537),復舍金重修。萬歷癸未(1583)、天啟丁卯(1627)及清康熙乙巳(1655)屢圯屢葺,辛卯(1711)北堍又圯,吳山海會寺僧朱皈一與如意庵僧大生募建,甲午(1714)十月竣工”。
1995年初,省政府撥款130萬元對廣濟橋進行搶救性加固保護工程,對水下主體的4號至6號橋墩基礎采用板樁維護配合鉆孔灌漿加固,并對北次孔拱券和4號、5號橋墩進行外加扁鋼加固。同時,還在廣濟橋上下游和橋墩附近增設8個防撞墩,起到加固保橋之目的。該工程于1995年5月開工,10月竣工。1997年,省政府又決定投入8000多萬元,征用土地340余畝,在塘棲鎮北另辟水道,開挖全長3.64公里、寬60米的四級標準航道。工程于1998年開工,歷時 4年,竣工后的新航道通航能力升格為500噸級。為了確保廣濟橋的安全,2006年7月,有關部門對廣濟橋水域實施封航,從此改變了運輸船只經過廣濟橋的歷史,為永久保護廣濟橋創造了條件。2007年,總投資200余萬元的第三次廣濟橋修繕工程啟動,工程于2007年1月15日開工,9月15日竣工。這是該橋500多年來進行的最大一次修繕工程。 保護塘棲古鎮對于保護大運河世界級文化遺產具有重要意義。 為此,2008年,以廣濟橋兩岸暨塘棲鎮中心區5.87平方公里范圍為重點的運河余杭段綜保工程正式啟動,水北、水南、市南、三條半弄等歷史古街區古建筑逐漸修繕、恢復……依托運河綜保工程,廣濟橋沿岸名勝古跡星羅密布、中西業態林立、游人如織,呈現出一派繁榮景象。(記者:石益紅 舒建林 監制:詹曉東)
來源:國家旅游地理網
編輯:國家旅游地理網